江苏骏益科技创业园有限公司
文化底蕴
我的位置: 主页 > 区域概况 > 文化底蕴

人文古镇——埭头

埭头镇,北依长荡湖,南枕芜太运河,位于溧阳市北郊外10公里处,与人类发源地上黄镇相邻,东与宜兴市千年老镇杨巷接壤。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埭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清代名仕史贻直的故乡,历代名人伍子胥、欧冶子、孙权、宋徽宗、岳飞、朱元璋、刘伯温、李秀成都曾在埭头留下珍贵的足迹,至今还保留着舍头桥、崇宁寺、史侯祠、灵雨坊、歇轿殿、汲古泉、进士松、圣皇亭、神仙树等文物古迹,成为当地一大文化亮色。

历史的传承,赋予埭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史侯祠 被称之为“江南第一大祠”,在今埭头高级中学内。

窈窕枫林石径斜,古碑文字起龙蛇;

一方祭祀传荆俗,千古衣冠出汉家;

春雨落花沾鬼堞,夕阳高树噪神鸦;

我侯因锡斯民福,时驾飚轮蹑紫霞。

这是元代至正年间溧阳籍进士严瑄的诗作《史侯庙》。诗意是枫林伴着石路通向侯庙,庙中古碑有苍劲铭文,千余年来祭祀故侯,史家盛族一脉相承,史侯墓洒落着春雨、春花,并伴归巢的鸟叫,史侯的英魂踏风乘云看望故乡,祈福乡梓。

史侯祠是为纪念邑里史氏一世祖史崇而建。溧阳明清县志记载:史崇生于公元4年,公元24年前后,被任右将军,辅助西汉更始帝刘玄平定赤眉,在杜陵迫降刘盆子,在昆阳大败王寻,又除王莽,并为东汉建武年间兴盛建树卓越功勋,由此被封为溧阳侯,食邑1万户。公元82年,史崇离世,安葬于溧阳洮水之埭,其后故宅建祠,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供祭。由于历年祷雨灵应,宋时封史崇为“灵济公”,元时封“灵济王”。

2000年多来,史侯祠经历无数次的天灾战祸,祠庙屡遭破坏,但史氏后人都及时修缮,有记载的大修就有15次,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唐代起,就成为江南第一大祠。到清光绪30年,史侯祠占地60余亩,有着殿阁排云廊深翼张,丹青流光金碧溢彩的气势,侯祠主要有石路、石坊、石桥、华表、石翁仲、石马、石羊、石围墙四百丈;有戟门、正殿、左右侯祠、后寝、左右廊、三节堂、萃英堂、萃奂堂、汲古书屋、海岳堂等共52间;还有象贤亭、洗心亭、万松亭,苹藻所等。

史侯祠有着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其中有著名的东汉中书令左雄所撰的《汉司空溧阳侯史公庙碑记》,以后碑石几番毁坏,史氏子孙不断仿旧碑刻题拓新,溧阳老县志所刊用的《司空庙碑记》,是唐朝贞观年间史崇的第十八世孙史仲谟所撰,碑记和碑上的颂词刊载在《建康志》,珍贵的史料得以完好传承;有《汉封溧阳侯史崇制命》、《宋封灵济公文告》、《宋敕赐显惠庙牒》、《元封灵济王宣命》等诸多皇帝的封赏文告,有史侯祠正殿宋代朱熹所书“海岳堂”匾额以及存留大量楹联、长对、诗词。

中国族谱博物馆 坐落在埭头镇西街。 建有一座收藏容纳我国各姓氏族谱的大型机构――中国族谱博物馆。

中华姓氏,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中华姓氏文化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文化,民间族谱则是记载各姓氏起源、生存、延续、迁徙、定居、发展或消亡的文化载体,是构成国家与民族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许多散失于民间的姓氏族谱已经难觅踪影,为抢救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遗产,征集、收藏、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民间历史资源,建设一座收藏族谱的博物馆尤显重要。中国族谱博物馆建在江苏溧阳市埭头镇境内,是以“江南第一大祠——史侯祠”为平台进行筹建的。2008年12月20日,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仿明清古建筑群中国族谱博物馆一期工程落成庆典在溧阳市埭头镇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马来西亚、新西兰的史氏名人代表参加了庆典。中国族谱博物馆共设2个分馆。一个面向全国收藏各地姓氏的族谱与地方志,另一个专门收藏史姓氏300多支的400多套族谱。同时,由于中国族谱博物馆馆藏选址在S239一级公路旁,交通便利,与风景如画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中华曙猿遗址保护区、常州恐龙园等观光带浑然一体,为游客增添了又一亮丽的文化旅游景点。

舍头桥 坐落在埭头镇东的三孔曲拱古石桥。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舍头桥建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662年),距今450年,离当时溧阳县城11公里。桥梁构造为青石浆砌、套图组建的石拱桥,有一主孔、左右各相一副孔为伍的三孔古石桥。该桥建造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所采用石材均为青蓝条石,并按曲拱形体与桥身构图,实行石建筑套图组装。桥面石级分道布局,桥顶有吉祥石头组图,桥腹顶部中央悬雕石刻标志图。在基本套组件之间,以糯米石灰浆浇铸成型主体。建造时,选上等糯米蒸熟,制成米浆汤汁,混和石灰,成特种建筑浆汁,浇铸磊砌桥体。桥梁经千年风风雨雨,度春夏秋冬,世世代代而固若金汤。

舍头桥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像“秦十万带钱带人带粮带水带土带石头造桥”等坊间巷谈盛传至今,脍炙人口。百姓之中又有“鸡血打造舍头桥”之美妙传说。据传,河边有只知恩图报的母鸡,对主人特别忠诚,总是嘬米半饱,下蛋满窝,还常常守护家人安全,与蜈蚣等毒虫打斗勇敢,主人因此更加喜欢它。年复一年,老母鸡成精。当上黄夏陵一带石匠们来此造桥时,老母鸡还常常来到石灰浆池边大口大口吐出自己的血浆,掺和其中,使石灰浆更稠、更粘、更韧。时光荏苒,舍头桥的石缝里生出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人们都说是老母鸡身体上美丽的羽毛。“秦十万”是传说中上黄地区一大慈善富户,他是否参与建造舍头桥虽无从考证,但该桥确由上黄夏陵一带的石匠祖师们一锤一凿而成。桥成取名“舍头桥”,后陆续有人集聚桥堍两边,北桥堍的沿河村落取名“舍头村”,桥孔流出的这条河流自西向东,潺潺远去,取名“舍头河”,从此这里就有了一桥带三名之说。

舍头桥全长30米,桥面宽约3米,上部用条石起拱,下部用石块筑墩,桥底用条石砌成反拱,支撑桥脚,南北桥面均为石级,且有条石护栏,称得上是石拱桥工艺的精华,该桥目前是溧阳市唯一幸存的三孔石拱桥。为溧阳市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更是常州市106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7年入编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常州文物古迹》一书。根据溧阳市人民政府文件(溧政发〔2004〕84号)关于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的通知,舍头桥保护范围为桥身及外围向东10米,向南20米,向西8米,向北15米。

“皇母苑” 位于镇西南街,是三国文化遗址之一“皇母衣冠冢”所在地。此处呈“四季青,鸟嬉语,花飘香”的椭圆形绿洲景观。当地人一代又一代相传,“皇母苑”坐北朝南,东风浩荡,明月暖阳,是块吉祥纳福的风水宝地。

远在三国时期,溧阳属吴国。孙权废溧阳县制,把溧阳西郊作屯田之用,其余部分设置永平县。在几十载群雄逐鹿的争斗后,时局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为后来三国归晋埋下了根基。

烽火连天的时运中,霸主帝皇们倍加注重地势风水。称帝于江东的孙权,早早地为自己与皇族选择身后卧龙栖凤之地。母亲吴太夫人殁后,他差人四处寻访母亲的身后栖凤墓地,并且选择了几十处作为衣冠冢的极好宝地,用以安抚为其帝业运筹帷幄的母亲吴太夫人。帝皇们内心的玄机,唯上苍有灵,民间不得而知。几经神秘又慎密考量后的一个吉辰,在重兵悍将的护送中,孙权母亲吴太夫人的衣冠冢落槨于埭头这块风水宝地。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近两千年来,“皇坟头”、“衣冠冢”、“皇母苑”、“皇母坟”给民间流传着一个个这位当年江东女杰吴太夫人母仪天下、忠孝节义的感人故事。

汲古泉 在今埭头高级中学内。海瑞亲自赐名的“汲古泉”,是溧阳五大名井之一。

歇轿殿 设于埭头高级中学内。这里是古代人们拜谒史崇时必经之处。地方史书记载,所有到此拜谒的大小文武官员都应“文官歇轿,武官下马”,参谒等级与规格可见一斑。而专门用来供文武官员歇轿下马的这座大殿建筑被命名为“歇轿殿”。

圣皇亭 史侯衣冠冢西北侧环流之上的圣皇亭,飞檐翘翅,雕梁画栋,别样精致,不同凡响。亭中清风习习,脚下涓流汩汩,耳畔鸟语花香,水面莲荷游鱼浮动。是专供宫廷达官贵人拜谒赏景时,读书、吟诗、对联填词的绝妙之地。

灵雨坊 位于西街埭头高级中学门口,上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提书真迹对联:“汉廷爵土分封远,宋室龙章锡号新”。

海岳堂遗址 位于埭头高级中学现在办公楼(即史侯正殿遗址)之北。宋代理学家朱熹来侯庙祭拜史崇,并在殿后厢房内传经讲学,咏诗作文。并亲手书“海岳堂”牌匾一块,悬于书房大门上方屋檐之下,意在勉励后生学子要心胸宽阔如“海”,志向高远如“岳”。从此以后,“海岳堂”成了地方文人向往之地。后们常常来“海岳堂”相聚,读书咏经,明志抒怀,切磋揣摩,修身养性。“海岳”赋予当今之喻意是:“海”者,海纳百川,喻意人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岳”者,昭示人们应有立足高度,喻意人们要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视野。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才能让人们高瞻远瞩,从容与大气。

崇宁寺 位于hou山南侧,山前村后。具有千年历史,是为纪念一位蒋姓民族英雄而建。“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崇宁寺,依山旁水,风景旖旎,寺庙楼宇构建气势恢宏。寺旁有一桥,名曰“伏龙桥”。相传明帝朱元璋危难之际,落荒而来。当时,前有堵截之险,后有追兵之患。慌不择路之机,一座古桥架于山前村后的涧流下游,时值枯水时节,桥下空旷黝黑。朱元璋见状,灵机一动,龙体随之潜入桥孔,躲藏隐身。当时桥孔口正巧有两只硕大的蜘蛛,受帝之灵性所感,它们立马在朱元璋藏身的桥孔吐丝织网,将朱帝藏身的桥洞口围得密密实实。追兵赶到时,但见蛛网密布,不见有人,只好悻悻而返。朱元璋随即出桥洞口远去,随成基业,从此一统于天下而称帝于华夏。伏龙桥由此为古今美谈,成为崇宁寺院一大景观。古往今来,这里终年香火鼎盛,香客云集,是名闻遐迩的江南名寺之一。

文化底蕴(图1)文化底蕴(图2)

文化底蕴(图3)文化底蕴(图4)